亚博视讯真人_亚博平台注册¥app官网

图片
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科普知识 > 地质人物

宋叔和院士

发布时间:2015-03-17

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1980年当选),区域岩石及有色金属矿床学家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河北迁安人。193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地质地理气象学系。


重要学术观点与贡献:
早期从事滇黔西部、祁连-秦岭北部区域岩石地层及金属和非金属沉积矿床的调查研究,指出天山八道湾断陷盆地为早、中侏罗世有利聚煤地质环境。后期在海相火山岩内发现金属矿化体,从区域成岩成矿的地质环境分析,较早地提出其矿床类型和成因,证明白银厂、金堆城和镜铁山等均属工业价值较高的矿床。提出海相火山岩三分法即碱性岩、偏碱性岩(细碧岩-石英角斑岩)和钙碱性岩,其中偏碱性岩属于幔壳混熔成因。组织矿床学者首次编著出版我国《中国矿床》和《中国矿产资源图》。

重点创立了:(1)古褶皱带偏碱性海相火山岩的幔壳混熔成岩成矿的观点;(2)建立了中国火山岩 型金属硫化物矿床的知识模型。具体为:中国大范围的火山活动可分为海相和陆相两种,它们具有各自的 成岩成矿特点。依据我国西部海相火山岩的成岩和成矿特点,可划分出钙碱性、偏碱性和碱性三个亚类。 偏碱性岩等同于可氧化硅饱和的钠质或钾质细碧岩-角斑岩-石英角斑岩套,岩浆活动常呈先酸性、中酸 性、最后基性的次序。具规模的成矿环境是早期酸性喷出—次火山—沉积阶段,矿质来源于幔源,而矿则 富集定位于幔壳混溶形成的早期酸性喷出-沉积岩层中,同区出现的基性火山岩型成岩成矿自属一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