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博视讯真人_亚博平台注册¥app官网

图片
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科普知识 > 地质人物

任纪舜院士

发布时间:2013-11-18


  任纪舜


  地质学家、大地构造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1997年当选)
  1935年2月6日生于陕西华阴
  195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地质系


  现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所研究员。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世界地质图委员会(CGMW)副主席。

  重要学术观点与贡献:

  确认中国东南部为加里东褶皱带(1960),全面论证扬子准地台(1962),发现滇西为一印支裙皱带(19邱),南海原为一前寒武纪地块(1964),从而划定了中国南部的基本构造单元;在中国大地构造图上率先详细标出了中国境内的板块缝合带(1979),出版《中国大地构造及其演化》(1980),发展了多旋回构造理论;出版《中国东部及邻区大陆岩石圈的构造演化与成矿》(1990),揭示了中国东部地壳一上地幔的立交桥式结构及其动力学背景;主编1:500万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图,撰写《从全球看中国大地构造》(1999),为中国资源环境研究提供了地质构造背景,将中国大地构造研究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50—60年代,他确认华南为一加里东褶皱带,提出南海原为一大陆块(南海地台),划定了中国南部的基本构造单元;发现滇西为一印支褶皱带,最终确定了从青藏高原到马来半岛这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印支造山带。70年代,将原属中朝准地台的“淮阳地盾”划入秦岭造山带,对中国东部构造划分做了重要修正,发现印支运动是中国地史演化中一个重大的转折点;首次在中国大地构造图上全面标定了各时代的板块缝合带,主笔《中国大地构造及其演化》,将多旋回与板块构造结合,全面论述了中国构造演化,发展了多旋回思想。80年代,撰写《中国东部大陆岩石圈的构造演化与成矿》等专著,发现该区诸陆块在陆-陆碰撞之后,还处于联而不合的状态,只有再经历了长期的多旋回缝合过程才最终焊合为一体;提出中国东部地壳—上地幔的立交桥式结构及其动力学背景;提出要寻找丢失的大陆,为大地构造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90年代,主持中国大陆构造的多学科研究,主编新一代中国大地构造图,将组成中国复合大陆的微、小陆块分为亲西伯利亚、亲冈瓦纳和古中华3个陆块群;提出微陆块、软碰撞多旋回缝合是中国地质构造之基本特征,揭示了多旋回造山之本质。同时,成功地领导了IGCP321项国际合作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