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博视讯真人_亚博平台注册¥app官网

图片
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成果快讯

陆海统筹综合地质调查支撑福建宁德生态文明建设,助力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同频共振——

奏响闽东山海协奏曲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作者:王继龙 彭博 于俊杰 发布时间:2021-03-29

 

宁德三都澳海湾

 

项目组在三都澳海湾进行海底地形测量

宁德发展遭遇“卡脖子”难题,地质调查项目因需发力

宁德市位于福建省东北翼沿海、福建闽东地区。昔日的宁德,小农经济一统天下,工业基础一穷二白,一度被称为东南沿海的“黄金断裂带”。而今的宁德,已形成不锈钢新材料千亿级产业集群,正加速形成锂电新能源、铜材料、新能源汽车等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经济实力大幅跃升。

宁德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资源短缺、生态环境退化等“卡脖子”问题。在福建被列为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后,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与福建省人民政府签订了支撑服务福建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战略合作协议,统筹谋划部署中央和地方地质调查工作,倾力打造部省联动的地质调查支撑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福建典范”。其中,宁德便是主战场之一。

据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宁德海岸带陆海统筹综合地质调查项目负责人介绍,宁德地形起伏大,地质条件复杂,受地质环境条件的制约,城市供水安全、湿地红树林保护与修复、海湾生态系统健康、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土空间布局优化、生态格局调整等方面,都急需地质调查工作提供解决方案。

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统一部署下,南京地质调查中心联合福建省自然资源厅、福建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宁德市人民政府、宁德市自然资源局,构建中央—省—地方协调联动机制,打破专业界限,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指导,从空间、资源、环境、灾害、生态5个方面,开展了多学科相融合、多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性调查。

破解海岸带生态问题,为“蓝色海湾”发展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2017年,在原福建省林业厅确定的第一批50处省重要湿地名录中,有13处位于宁德。

宁德被称为“大黄鱼之乡”,我国80%以上的大黄鱼产自宁德。然而由于非法围填海扩大滩涂养殖规模,宁德沿海湿地面积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生态功能退化。

项目组通过开展不同历史时期多源卫星遥感解译,结合野外实地调查、取样、生态指标测试等工作,系统查明了环三都澳地区岸线、湿地、围垦尤其是湿地红树林的历史演化过程,分析了生态系统退化机理。经调查,宁德环三都澳湿地面积在22年间减少了26.79平方千米,其中有5.43平方千米自然湿地转化为人工湿地。经过综合分析研究,发现湿地退化有3点原因:一是沿海围填海工程建设,二是全球气候变暖引发的海平面上升,三是外来生物入侵。基于以上调查成果,项目组提出开展滩涂互花米草清除试点工程、“退养还湿”等建议,修复滩涂原生生态系统。

项目组对三都澳海水与底质的营养盐、重金属、有机污染和微塑料等污染物的类型及分布进行了取样调查和分析测试,摸清了三都澳海洋生态环境现状。据分析,生态环境污染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宁德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率不高,营养盐含量的升高主要在丰水期,说明营养盐主要是陆源输入;另一方面是湾内养殖规模大、密度高、无序粗放,投放的饵料严重加剧了湾内的富营养化程度,导致海湾水体严重富营养化,且亚硝酸浓度远大于其他河流和海洋自然水体,溶解氧含量普遍较低,形成了“富营养、藻类少、养殖灾害多”的特征。

根据地质调查成果,项目组建议从3个方面加大整改力度:一是大力推进陆域污染物排放治理,有效遏制三都澳富营养化趋势;二是全面改善海域养殖模式,提高养殖质量和效益,有效发展海上旅游业;三是加强水体监测和预警体系建设,避免重大经济损失。

这些调查成果及建议为“蓝色海湾”发展提供了翔实的基础地质资料,全面支撑了宁德市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重大工程实施,有效推动三都澳实现生态环境“高颜值”和经济发展“高质量”。

深化开展“双评价”,支持形成山海联动新格局

宁德市近年来坚持新发展理念,围绕“开发三都澳,建设新宁德”的中心任务,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坚持沿海与山区联动,着力建立高质高效的经济生态和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

围绕“开发三都澳,建设新宁德”的中心任务,项目团队采取开发与保护并重、陆地和海洋联动的模式,精心部署了宁德市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工作(“双评价”):围绕生物多样性、水源涵养性、水土保持性和生态敏感性等关键要素,开展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为宁德市打造“两带一廊”的生态保护格局奠定基础;遵循念好“山海经”、画好“山水画”的发展思路,提出“两带多翼”的农业生产格局,促进了特色乡土、优质多样的山地农业和绿色生态海洋渔业并重发展;从海陆统筹的角度,提出宁德市“一带一轴一线”的城镇发展建设格局,着力强化宁德中心城区功能,依托中心城区辐射及沿海区位优势,积极培育择优发展县级市、中心镇,坚持走中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集中集约型城镇化道路。

评价工作不仅对宁德市自然资源禀赋和问题风险进行了综合分析研判,还为宁德市的发展建言献策,提出了“三区三线”优化调整建议,有效支撑宁德市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得到了宁德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一致好评。结合地质调查和“双评价”工作成果,以需求为导向,项目组编制了《宁德市资源环境图集》。图集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宁德市自然资源分布、地质条件、生态地质、地质环境等本底状况和历史演变规律,是宁德市首套将自然资源与基础地质相结合的权威资料。宁德市自然资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该图集是市自然资源管理中心工作的“及时雨”。

推进特色资源利用,助力乡村振兴与高质量发展

将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同步推进,让“生态美”与“百姓富”同频共振,是福建省推进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重中之重。

项目团队在宁德蕉城区的飞鸾镇、三都澳镇、漳湾镇、下白石镇等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点村镇,部署实施了特色农业地质调查、地热资源勘查和扶贫找水等“一揽子”工程。

飞鸾镇地处沿海山区,当地出产的水蜜桃、龙眼、橙子等农副产品味道好、品质佳,在宁德市小有名气。为支撑服务当地种植业发展,根据项目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结果,调查团队发现飞鸾镇等村镇拥有富锌富硒土地3150亩,并据此提出富硒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建议。根据这些建议,当地正在着手打造富硒农业产业园。

雷东村地处漳湾镇东北部,是沿海半岛上的一座有着300多年历史的畲族村。由于地势陡峻、汇水面积小、地表径流短、花岗岩节理裂隙不发育,找水条件较差,喝水难一直是困扰村民的重大问题。项目组了解到这一情况,部署开展了水文地质调查工作,成功找到3个含水层位,并打出日出水量达300余吨的水井,基本满足了雷东村350户1500多名村民的日常用水需求。目前,蕉城区政府已将此井作为应急水源示范点予以储备。此外,项目团队在岚口村、兴贤村和邑板村等地实施的9口水井,日出水量累计达1900余吨,水质达到矿泉水等级,成功解决了闽东革命老区7个自然村上千户百姓的日常饮水问题。

相较福建沿海其他地区,宁德市在地热资源勘查和利用方面一直未有进展。为推进宁德走绿色发展之路,项目团队系统梳理收集已有地质资料,圈定飞鸾镇目标靶区并实施地热探测井,探明孔底500米深处水温39.2℃,水量1600吨/天,为宁德开展清洁能源综合利用奠定了基础。

滴水可穿石。美丽的宁德正以更强劲的步伐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勇前行。今后,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将继续围绕城市安全、生态修复、蓝色海湾、乡村振兴等开展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助力宁德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